编者按
普世论述,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在征信,然后几张征信牌照光下发与否、发几张、如何发的问题就且让监管犹豫许久,至今近一年。
互联网金融企业没闲着,过去的两个月,借贷宝因“拉好友返现金”的活动和20亿首轮融资成为话题焦点,有感慨其土豪,也有质疑其动机,土豪行为背后的模式究竟是什么?
疑似挫折也有。9月24日,蚂蚁信用被曝叫停快速通道,随即澄清,个人征信分数使用场景是否受限?
P2P网贷行业能否接入央行征信系统?
这些既是热点,又是难点的问题,同时出现在9月24日的嘉兴南湖互联网金融峰会论坛上,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与来自业界的点融网CEO郭宇航、中智诚CEO李萱以及借贷宝CEO王璐观点碰撞,玩互联玩金融,你能错过吗?
作为服务于熟人之间借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,借贷宝上线时间不长,引发的关注和争议都不少。关于熟人之间在借贷交易中,如何评估风险是讨论的核心。
点融网CEO郭宇航以自己的惨痛教训为例,表达了现实中熟人间借贷存在的风险,并透露了他对于借贷宝模式的困惑。他认为,借贷宝的这种模式似乎把风控的责任交给了放贷人自己,而平台则有了免除自己责任的机会。
借贷宝CEO王璐回答了郭宇航的质疑,明确强调,借贷宝的初衷是为了服务更多的普通人,让他们更便捷地享受融资、投资等服务。他们并不想免去平台评估担保的责任,但是基于熟人借贷这样的模式,借贷宝是不能担保的,一旦担保,会出现逆向免责和道德风险,用户就不会基于对朋友的了解和信任进行投资,转而去寻找那些高息的标。所以这个商业模式注定了不可能做担保,同时他强调,去担保化也是整个行业监管的要求和趋势。
王璐指出,九鼎做借贷宝,一是希望通过互联网连接和信息共享提高风险定价的效率,二是尝试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改变资产端的生成或定价,实现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创新。他认为,现在的中国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没有信贷数据,无法通过定价享受金融服务,熟人借贷恰好是实现小额普惠的一个突破点。因为信用本身有两个主要的维度,一个是还款能力,一个是还款意愿。能力可以被量化,但是意愿是一种感觉,熟人之间,基于过去交往的信任感,可以对信用有一个较准的判断。所以让他们自行交易,去中介化,可能是有效率的。王璐强调,在风控方面,借贷宝最开始的环节是基于朋友之间的风险评估,为了保证本人是本人,也在与征信公司合作,并投资类似人脸识别技术这样的基础设施,加强反欺诈,也会根据其他平台的征信数据来做征信模型。
对于借贷宝的模式,王晓蕾表示,任何一种模式都是值得尝试的。在她看来,熟人之间的借贷关系更多的是出于感情,借贷宝的模式可以避免面对面借款的尴尬,对一部分人群来说也许是适用的,但是能持续多长时间,能发展到多大规模,仍需拭目以待,“因为它在风控的链条中有一部分是缺失的,少了专业的个人身份识别、风险评估、风险定价等步骤”王晓蕾表示。
9月24日早晨,财新网刊发消息称,央行叫停了芝麻信用在多个应用场景的营销活动,随后,即有了来自芝麻信用的澄清。事件在披露与澄清中迅速解决,却也引发了对于征信应用场景的关注。在当天峰会上,关于征信的应用场景问题也被多次提及。
但当主持人询问李萱,对同行芝麻信用扩展信用分的应用场景所持态度时,李萱表示,收到精密指令,对同业的所有产品和相应的结果和央行的指导,一律没有任何意见来表,不予评论。
但在讨论信用分是应该被限定在借贷行业中,还是可以应用到多场景的问题时,李萱强调,征信对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作用很明显,但是不能赋予征信太多超出他本身的内容和期待,更不应把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提升完全依托在征信体系的建设上。他强调,征信的作用体现在借贷中,通过建设征信系统,从信贷行为约束大家、限制大家,控制社会的金融风险,这也是中智诚要做的。
对于上述问题,王晓蕾表达了类似的态度,她强调“一定不能把征信或者信用泛化”。王晓蕾指出,征信系统运行的规则是,信息放到信用报告里,当这个报告被使用的时候,这个信息发挥作用。因此,征信的目的是提供参考,影响决策,尤其在信贷中,影响信贷的机会或价格成本,如果没有影响到被征信主体,就不叫参考。与此同时,王晓蕾将被征信人的权利置于很重要的位置,在讨论中,她多次强调,被征信人的权利问题是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征信中最大的问题之一,其中就包括个人对于征信信息享有完全的知情权。
P2P征信问题仍是重点
从总体的市场表现来看,P2P行业的主要风险还是在于风控模型和征信数据,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。不管是央行征信中心,还是第三方征信机构,或是P2P企业,发挥征信在借贷交易中的作用,都是必要的。
“ P2P是一个创新的模式,它新在通过互联网将借贷双方直接联系起来。”对于P2P的征信问题,王晓蕾首先表明了态度,但她同时指出,既然是借贷,就是高度专业的,在交易中,P2P平台就应该责无旁贷的担起风险管理的责任,所以了解客户是每一个从事信用风险管理机构的核心义务,也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。
那么如何评估风险进行风险管理?
王晓蕾认为,不管是传统金融,还是互联网金融,都必须核实本人提供的信息。但有一类信息是放贷人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核实到的,比如借款人在他竞争对手那儿的借贷信息,这就诞生了第三方征信。“第三方征信最核心的含义就是把从放贷人那里采集借款人的信息,汇总整理加工,再把它返回给放贷人。“王晓蕾如是说。
王晓蕾强调,她并不赞同说中国P2P发展不好是因为中国的征信体系不健全。她认为,自从P2P发展以后,征信这个词的概念变得非常非常模糊,其中一个最严重的、最大的模糊点就在于,把第三方以提供借贷信息为主的征信和放贷人自身的风险管理、自身的之间的尽职调查、对客户的了解混为一谈了。她提醒P2P机构,所有的风险问题不可能由一个系统解决。
对于P2P的征信问题,李萱作为商业征信机构代表,表达了自己的观点,他认为,在蓬勃发展的中国互联网金融中,有百分之六七十人因为没有被银行信贷服务过,因此没有被征信服务覆盖,这是个巨大的需求市场,面对需求,应该将服务下沉扩大。他以中智诚征信的反欺诈联控为例,表达了征信对P2P网贷的重要性。
此外,谈到央行征信系统对于P2P的接入问题,郭宇航表示,希望央行能够允许没有名分的P2P机构直接接入,把三千多家P2P公司的放贷信息共享,把黑名单共享,使得整体的信息共享机制能够初步建立。
如前文所述,在我国,仍有百分之六七十人没有央行信贷记录和信用卡记录。如何为他们绘制信用画像、完成首次授信,是实现普惠金融的一个现实问题。
对此,王晓蕾以自己在美国获取第一张信用卡的经历为引子,提醒网贷机构需具备独特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,她表示“这个过程当中,你能采到什么样的信息,你能涉及到什么样的信息,这是你的竞争优势。”同时,王晓蕾指出,在互联网时代,那种从本人采集信息,经过核实后出具信用报告的模式,借助互联网的帮助,在效率上可能会大大提高,成本上可能会大大下降。对于促进中国整个信贷市场的发展,也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帮助。
对此,技术出身的李萱表示,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做征信,是国内外很多机构研究的课题,也是从业者的挑战。李萱强调,征信是个严谨的科学问题,可以用代数中“Y=a1X1+a2X2”这样的方程类比,要解出答案,要有足够的X和Y,(X就是这些银行所有的这些人往来的记录和一些其他的信息,Y就是通常的坏样本)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是,找不到X和Y,希望未来能够有成果。
来源:博鳌观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