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地时间9月14日凌晨,据沙特阿拉伯内政部消息,有数架无人机袭击了沙特国家石油公司(沙特阿美公司)的两处石油设施Abqaiq和Khurais,并引发火灾。火灾导致大约570万桶/天的产能暂时中断。2019年8月沙特阿拉伯的原油产量是985万桶/天,这次受冲击的产能占了沙特原油产量的58%,该袭击也引发了全球对原油供应紧缺的担忧。
此次袭击事件产生的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油价。和多数大宗商品相比,国际原油的定价更为复杂,易受地缘政治冲突影响,金融属性很强,对供需缺口的变化反应敏感。按当前全球原油产量1亿桶来算,这次袭击影响到的产量占比5.7%,让全球原油供需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。因此,袭击事件后的首个交易日,WTI原油期货开盘跳空高开了12%,高点一度达到63.89美元/桶,相比于袭击事件前,上涨了16.6%。
就在全球还在担心油价是否会进一步上涨的时候,沙特方面复产进度大大超过了此前的预期,国际油价开始回调。有消息称沙特石油产量将在未来2-3周内完全恢复,随后国际油价快速跳水。北京时间9月18日,这个消息得到确认,沙特官方表示目前已经恢复了70%受破坏的产能,将在月底全面复产,月度的原油出口不会减少。
这一次的影响幅度570万桶,大概是什么概念?全球每天消费的石油大概是9980万桶,570万桶相当于5.7%,那么5.7%是个什么概念呢?国际能源署做过一个评估,说如果全球的石油减少7%,而且短期内不能恢复的话,那么全球就进入到了石油危机。
一旦全球进入到石油危机,国际能源署的成员国(成员包括澳大利亚、奥地利、比利时、加拿大、捷克、丹麦、芬兰、法国、德国、希腊、匈牙利、爱尔兰、意大利、日本、韩国、卢森堡、荷兰、新西兰、挪威、葡萄牙、西班牙、瑞典、瑞士、土耳其、英国、美国)立刻就要团结一致,大量的采购石油,同时要考虑共同应对来启动他们的石油储备,把他们的石油储备来进行弥补石油的不足,来平抑油价。同时,他们还要考虑分享他们可靠的石油来源。
现在全球开发石油的大公司大部分是OECD国家,也就是国际能源署的这些成员国,他们在全世界各地的油田中都有巨大的份额。如果一旦发生石油供应短缺的话,他们的第一任务就是要把这些份额油首先运回到OECD国家。
中国到目前为止只是国际能源署的一个观察员,还不是他们的核心成员。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,那么国际能源署这些国家,他们会首先保证他们自己的石油利益,而中国作为一个外围,那么影响就非常的大。
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,如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,将带来中国进口成本的明显上升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中国原油进口量,从1995年的1709万桶,持续上升到2018年的4.62亿桶,23年间增长了27倍。用于原油进口的支出,从1993年的2.3亿美元,飙升到2018年的2403亿美元,25年间更是增长了1032倍。2018年用于进口原油的支出,占了当年中国总进口支出的11.2%。原油对中国而言,已并非普通商品,原油价格稳定,对中国而言具有很强的战略重要性。
图为中国原油进口规模持续上升,原油进口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已经超过10%
资料来源:国家统计局,海关总署
最近几个月,由于猪肉和相关替代品价格持续上涨,并创下历史新高后,国内的通胀预期升温。而沙特油厂遭袭、油价跳升,市场对四季度通胀“猪油共振”的担心进一步强化。本周一开盘后,国债期货跳水、10年期国债收益率拉升,也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未来通胀风险变得更加谨慎。
从历史上看,中东地缘政治冲突并不意味着,油价就一定会持续涨价。中东地缘政治冲突,传导到油价的逻辑是,它会影响中东产油国的供给,以及关键航道比如霍尔木兹海峡的运输。这也是为什么此次沙特阿美遭袭后,能源相关的研究员忙着测算不同修复进度下原油的供需缺口。
历史经验显示,只有当供需缺口本身就在收窄时,国际油价才会因中东局势升温而持续上涨,典型的如1973年中东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。如果国际原油整体供过于求时,各类地缘政治冲突,即使是战争,对国际油价的冲击也很难持续,因为此时国际原油市场的供给能够得到保障,短期情绪推升油价后又恢复正常。2014年伊拉克爆发内战,2015年也门爆发内战,但国际油价持续回落的趋势并没有被扭转。
总的来说,沙特阿美油厂遭袭后,市场对负面冲击已基本消化。在全球原油供给过剩的当下,中东地缘政治冲突短期会因为情绪而扰动市场,但很难造成趋势性的涨价,对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而言,无需过度担忧油价会持续上涨。